遷西歡迎您!
當(dāng)前位置:首頁 > 板栗之鄉(xiāng) >板栗文化

尋味開封:糖炒栗子故都情

< 返回 信息來源:開封社區(qū) 劉海永 發(fā)布日期:2017-12-24 瀏覽次數(shù):19480

  國慶長假到杭州尋找汴京風(fēng)味,可惜的是大好的時光被導(dǎo)游給浪費(fèi)了。不跟團(tuán)吧,車票、住宿難解決;跟團(tuán)吧,不能自由活動,計劃的街巷尋訪以及探尋南宋遺址沒能成行,只好等待下次了。最后一天在杭州龍井路的農(nóng)家院前,意外買到了所謂的野生栗子,個兒雖小,但格外香甜。賣家貌似憨厚農(nóng)人的模樣,說是山上野生的,十分美味,每斤25元,啥東西只要一沾上“野”字行情就看漲了。返程時在車上品味這好吃的糖炒栗子,忽然就想起了宋代的歷史,那個時候也有糖炒栗子,宋金時期,以汴京的最為難忘,無論是南宋的杭州,還是金代的中都,一枚栗子經(jīng)過炒制后成為連接汴京故都的舌尖上的鄉(xiāng)愁。


  栗子,勾起思鄉(xiāng)之情


  食物不僅連接著胃,還通往心扉。舊日的風(fēng)味常常永駐心間,久久不能忘懷。不是時間問題,而是地理問題。一直以為,只有開封書店街的糖炒栗子好吃,殊不知,在杭州,在北京,都有好吃的糖炒栗子。汪曾祺說,北京的糖炒栗子其實(shí)是不放糖的,昆明的糖炒栗子真的放糖。昆明糖炒栗子的外殼是黏的,吃完了手上都是糖汁,必須洗手,栗肉被糖汁浸透。而在開封吃的糖炒栗子卻沒有糖汁,貌似與北京的差不多。


  栗子又稱板栗,在古代是重要的農(nóng)作物,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有“燕秦千樹栗……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”的記載。栗子可代糧,與桃、李、杏、棗并稱“五果”,被譽(yù)為“木本糧食”“鐵桿莊稼”。每年的秋分前后,就算在不是栗子產(chǎn)地的中原開封,素有“干果之王”美稱的栗子也會滿城飄香。


  栗子是一種極有益于人體的美食。清代食療專家王士雄在《隨息居飲食譜》一書中說,“栗子甘平,補(bǔ)腎益氣,厚腸止瀉,耐饑,最利腰腳”, 又說“生熟皆佳,點(diǎn)肴并用”。可見,用它炒著吃,也有強(qiáng)身健體作用。糖炒栗子,吃到嘴中,滿口甜香。


  我在北京曾經(jīng)觀察過他們的糖炒栗子,看著與開封的做法如出一轍,其制作方法是:精選優(yōu)質(zhì)板栗,而后放進(jìn)裝有粗沙和糖稀的鍋里翻炒而成。清代乾嘉年間郝懿行所著《曬書堂筆錄》卷四“炒栗”條,記錄了“糖炒”的情形:“栗生啖之益人……然市肆皆傳炒栗法。余幼時自塾晚歸,聞街頭喚炒栗聲,舌本流津,買之盈袖,恣意咀嚼。其栗殊小而殼薄,中實(shí)充滿,炒用糖膏,則殼極柔脆,手微剝之,殼肉易離而皮膜不粘,意甚快也。


  及來京師,見市肆門外置柴鍋,一人向火,一人坐高凳子上,操長柄鐵勺頻攪之令勻遍。其栗稍大,而炒制之法,和以濡糖,藉以粗沙,亦如余幼時所見,而甘美過之。都市炫鬻,相染成風(fēng),盤饤間稱佳味矣……”


  陸游在《老學(xué)庵筆記》中講述這樣一個故事:“故都(指北宋的汴京)李和煼(即炒)栗,名聞四方。他人百計效之,終不可及。紹興中,陳福公及錢上合愷出使虜庭,至燕山,忽有兩人持煼栗各十裹來獻(xiàn),三節(jié)人各得一裹,自贊曰:‘李和兒也。’揮涕而去。”由此可知,李和是汴京的名廚,在外族人侵犯家園時,其兒帶著糖炒栗子的絕技流落于燕山一帶,他將自己做的糖炒栗子獻(xiàn)給故國的使者,表達(dá)自己希望祖國統(tǒng)一的愿望。有一年,周作人讀到了陸游在《老學(xué)庵筆記》的這段話,勾起了他內(nèi)心的苦楚。周作人寫《炒栗子》一文,云:


  “糖炒栗子法在中國殆已普遍,李和家想必特別佳妙……三年前的冬天偶食炒栗,記起放翁來,陸續(xù)寫二絕句,致其懷念,時已近歲除矣,其詞云:燕山柳色太凄迷,話到家園一淚垂。長向行人供炒栗,傷心最是李和兒。家祭年年總是虛,乃翁心愿竟何如。故園未毀不歸去,怕出偏門過魯墟。”


  一枚板栗,竟然通達(dá)故園家國……


  汴京李和炒栗傳南北


  趙翼在《陔馀叢考》卷三十三《京師炒栗》中記載:“今京師炒栗最佳,四方皆不能及。按宋人小說,汴京李和炒栗,名聞四方……蓋金破汴后,流傳于燕,仍以炒栗世其業(yè)耳。然則今京師炒栗,是其遺法耶?”靖康之難之后,北宋東京以炒栗名聞四方的李和及其家人,作為能工巧匠被金人擄至燕京后,將其技術(shù)傳于當(dāng)?shù)兀⒁恢毖永m(xù)下去。清朝北京的炒栗就傳自汴京名家李和,依然為全國最好的炒栗。


  汴京李和炒栗一直被模仿,從未被超越。河南大學(xué)歷史學(xué)教授、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程民生研究,指出糖炒栗子源于北宋東京。北宋后期東京名產(chǎn)之一有“旋炒栗子”“煼(即炒)栗”,其中以“李和煼栗”名氣最大。筆者在孟元老著《東京夢華錄》卷八《立秋》中看到了關(guān)于李和的記載,說:“雞頭上市,則梁門里李和家最盛……士庶買之,一裹十文,用小新荷葉包,糝以麝香,紅小索兒系之。賣者雖多,不及李和一色揀銀皮嫩者貨之。”這里的雞頭可不是鹵雞頭,而是新鮮芡實(shí),俗稱雞頭菱。芡實(shí)是一種多年生睡蓮科水生植物,多生于池塘或湖泊沿岸淺水之中。西塘有一種特產(chǎn)就是芡實(shí)糕,味道很好。陳平原教授考證說因果實(shí)呈圓球形,尖端突起,狀如雞頭,故名。李于潢在《汴宋竹枝詞》,曾詠其事云:“明珠的的價難酬,昨夜南風(fēng)黃嘴浮。似向胸前解羅被,碧荷葉裹嫩雞頭。”


  如此看來,這李和不僅會炒栗子,還善于炒芡實(shí)。


  宋代散文大家蘇轍晚年得了腰腿痛的毛病,一直治不好。后來,一位山翁授他一秘方,即每天早晨用鮮栗10顆搗碎煎湯飲,連服半月。蘇轍食后果然靈驗(yàn),不禁賦詩曰:“老去日添腰腳病,與翁服栗舊傳方。經(jīng)霜斧刃全金氣,插手丹田借火光。入口鏘鳴初未熟,低頭咀噍不容忙。客來為說晨興晚,三咽徐收白玉漿。”詩中道出了栗子的食療功效。


  陸游一生坎坷,卻能活到85歲高齡,這與他一生注重飲食養(yǎng)生有很大關(guān)系。他喜歡吃栗子,深諳栗子的養(yǎng)生作用,晚年牙齒松動,還是難以舍棄吃栗子的愛好。他在《夜食炒栗有感》詩中所寫道:“齒根浮動嘆吾衰,山栗炮燔療夜饑。喚起少年京輦夢,和寧門外早朝時。”陸游自注道:“漏舍待朝,朝士往往食此。”陸游回憶起他當(dāng)年在大內(nèi)北門和寧門候早朝,以炒栗充饑之事。南宋的官員在上早朝的時候,竟然可以吃炒栗子之類的果品早點(diǎn)。如此看來,這南宋杭州的炒栗,還是從北宋東京城傳過來的,他們懷念的還是舊京師的風(fēng)味食品。南宋杭州,市上的栗子食品更多,“秋天有炒栗子”,素點(diǎn)心店有“栗糕”,粉食店中有“栗粽”(《夢粱錄》)。此外,亦有用“山栗、橄欖薄切同拌,加鹽少許”而成的菜肴,因“有梅花風(fēng)韻,名梅花脯”。還有用山藥、栗子切片后用羊湯等燒成的“金玉羹”(《山家清供》)。而千百年來,也只有汴京李和的炒栗子最叫人懷念,沒有之一。



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,欧美a级完在线看完整版,少妇高潮喷水久久久久久久久久,成年日韩片av在线网站 神池县| 土默特左旗| 饶平县| 辉南县| 凌海市| 舟曲县| 凤凰县| 元朗区| 纳雍县| 沅陵县| 长春市| 吴堡县| 武定县| 东兰县| 彩票| 苍溪县| 梅河口市| 饶河县| 松阳县| 筠连县| 濮阳市| 礼泉县| 乌拉特前旗| 独山县| 平远县| 勐海县| 高台县| 霍林郭勒市| 永康市| 顺平县| 类乌齐县| 万源市| 辽中县| 库伦旗| 白水县| 安庆市| 商洛市| 桓仁| 汉沽区| 北川| 江陵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