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遷西:安梨變身“致富果”
河北省遷西縣白廟子鄉(xiāng)朱家峪村農民贠凱悅正在采摘安梨。
寒露時節(jié),走進河北省遷西縣白廟子鄉(xiāng)朱家峪村,滿眼都是圓潤飽滿的安梨綴滿枝頭,果園里農民摘梨的采梨、運送的運送,鄉(xiāng)路上裝載梨果的車輛來來往往,一派忙碌豐收的景象。
“我們村的安梨皮薄、汁多,酸甜適中,絕對讓人過口難忘!今年產的7000多公斤梨子,還沒下樹就被老顧客‘預訂’嘍!”朱家峪村農民贠凱悅一邊包裝梨果一邊高興地介紹,該村種植安梨的歷史達100余年,300口人的小山村基本家家戶戶皆產安梨,今年總產量超過40萬公斤,成為了村民們的主要經濟來源。
朱家峪梨樹的樹齡很多都在百年以上,老枝遒勁,形狀迥異,但令人驚奇的是,如今大多依然枝繁葉茂,開花結果。時值晚秋,走上朱家峪村的西山,會發(fā)現(xiàn)很多梨樹上還有“掛果”,站在山頂,俯瞰遙望,碩大的梨子掛滿枝頭,壓彎了樹枝,在微微泛黃枝葉的襯托下,更顯清脆。近觀,梨果個個飽滿,散發(fā)出淡淡的梨香,咬上一口,皮薄、味甘、肉脆、汁多,讓人欲罷不能。
果農們圍著剛剛采摘的安梨,喜悅地分揀裝箱。
“怎樣讓普普通通的安梨鼓了村民口袋,村黨支部可沒少下功夫,上山的路是大家一鍬一鎬修出來的,市場是黨員干部帶頭跑出來的。”作為朱家峪村的安梨種植大戶,村黨支部書記秦建波感觸頗深。為了讓村里的老老少少過上好日子,他下定決心要將朱家峪的安梨做成品牌。如何剪枝、疏果、施肥等,通過不斷學習,秦建波成了村里公認的“專家”。
面對疫情影響,他召集大家采用“線上+線下”銷售新模式,動員村干部當起“網紅”,微信銷售、直播帶貨,安梨的銷量不減反增,同時通過幾年的研究學習,開創(chuàng)了特色果品產業(yè)鏈,從梨、山楂、紅薯,到梨干、山楂干、紅薯干,形成了系列農果產品,很多海南、東北地區(qū)的游客也慕名來買。
“每市斤1.25元,只有朱家峪的安梨才敢賣這個價格,當前的產量已經供不應求,下一步我們要想辦法擴大種植面積。”通過多年的努力,朱家峪村的安梨贏得了更多人的喜愛,朱家峪村平均每戶靠安梨增收已接近1萬元,村里還將探索安梨深加工,將安梨產業(yè)做大做強,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。